close

不好的手段遭致反效果

文/ 陳健一

 

 有一個人用暴力搶奪別人財物,被抓去關,他父親來看他。

 父親是退伍軍人,他管孩子很嚴格,不知道為什麼會養出這樣的孩子。在孩子小時候父親就很清楚告訴他什麼是對,什麼是錯,假如犯錯了,會被吊起來打。即使這樣嚴格的教孩子,還是把孩子教壞了。
 

 這位父親用自己認為最有效的方式教孩子,各種好話,偉人、聖賢的道理都告訴孩子了,最後孩子領受到的是「吊起來」打的暴力行為,不是父親口說的人生大道理。
 

 再檢視這位父親教養孩子的手段,有太多語言和肢體暴力,這些都模糊掉父親關心孩子的苦心孤旨;甚至另外給孩子不好的示範,讓孩子往更偏執的方向發展。
 

 類似的情形也發生在教學現場:幾天前有國小老師拿十八層地獄圖強迫不聽話的孩子觀看,嚇得孩子不敢上學。這位老師心存善念,也焦慮於孩子不聽話,不學好,但是手段太極端,最後是孩子惡夢連連,畏懼上學,效果適得其反!
 

 我們平日管教孩子,為了方便管理,動不動就用規定、威脅、處罰對待孩子,這中間,孩子也學會硬梆梆的規定,沒有個別人性關照只求公平的懲罰,未來參與社會,也會用非人性的鬥爭,以及簡化人性義理的法律規定,應付別人,增加社會的不安與衝突。
 

 陪伴孩子成長,過程很重要,不是快速方便傳達訊息、訓示就好,有時給的方式不對,孩子心思會放在不對的訊息上,這樣的發展每每模糊掉原先預設、想給的訊息。各位,想想看,愛國好不好?愛台灣好不好?論語等道德訓示好不好?這些一旦落入教誨、鬥爭、考試背誦或者大人們虛矯的公關和成就感的情境中,都變成可笑,令人生厭呢!
 

 教育是很深層,很專業的;怎樣教、怎樣「給」,技巧很重要,方法要講究。

 前幾天,在家長協會團體中就有人提到,老師不是只把自己的知識教學做好就好,還要會溝通。這是很好的建議,要做到溝通,首先要注意到對方,在乎對方,尊重對方,不只理解對方現在的處境,也體會、重視他的過去。這樣的基礎,才可能進行良善的交談、溝通。

 

 我們面對孩子,有時無奈於他們的粗暴無禮,或心生怨懟、不滿,這時也請節制任何威脅性、懲罰性的語言或作為,這樣才可能發展出良善啟蒙的結果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有意見的教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