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

營造「發現」的情境



文/陳健一

 

 「哇!這是油桐花。」來到野地,阿碩對著一株油桐花驚叫,興奮不已,在此之前老師談過油桐花,現在親眼看到油桐花,感覺親切。接著阿碩自地上撿拾一朵白色花朵,觀察這朵花是不是如老師所說的雄花? 

 「這裡是舊火車站前街道,以前很熱鬧,火車站廢棄後,就不熱鬧了。大家一起觀察:不熱鬧的舊火車站是不是殘存古早熱鬧的痕跡?」我這樣談眼前的巷弄,就像講遊戲規劃一般,接下來孩子開始遊走這條巷子,彼此沒有交談,也沒有嬉鬧,只是東張西望,或隨身做筆記……。每個人看起來像個偵探;他們在尋找,他們在發現。

 這是關渡大度路三○○巷的巷弄間的事。
 

 「附近就是地下水庫了。你們可以從這條溪流發現水庫有關的建設或痕跡嗎?」站在屏東來義鄉林邊溪畔,談了地下水庫的興建背景與屏東的湧泉故事,接下來是親臨地下水庫現場,尋找其中的「端倪」。 

 談了背景,養出「熱情」,做點提示,孩子的好奇會像「小貓」般輕巧的「爬上來」,他們注意到周邊起伏的山巒、眼前的溪流,以及腳下的石頭……
 

 數年來,經常用這樣「發現」的方式走過一個又一個的土地現場;總以為孩子自己「發現」,或者被教師提醒的「發現」,孩子的主體就存在,和景物的深度義理也會產生關連;所謂的學習、影響、啟蒙才可能走進孩子內心。

 所以走出戶外,我喜歡營造「發現」情境,讓孩子在荒地中、巷弄裡尋找意義,發展見識,形成覺知與素養。
 

 陪孩子戶外旅行學習的當下,很多時候「發現」是需要引導,需要提醒的;來到關渡舊火車站前,要孩子發現巷道特色,我會先帶孩子到關渡捷運站觀察周邊景物;要孩子觀察大磺嘴的一塊安山岩塊,會先談岩石、礦物和火山形成的原因;要孩子觀察三地門排灣族排樓上的傳統文化與圖騰,會談一段排灣族與陶壼的故事;要孩子觀察東北季風進出台灣島最北的富貴角聚落情形,會先談東北季風,以及所謂的風稜石和風剪樹。

 知道例子,了解道理,聆聽故事,發展經驗,接下來的風景就會有新的視角、新的意義等在那裡,期待被發現。
 

 當然,很多時候,「發現」是在隨時、偶然的狀況下發生的;像在仙跡岩的山徑,孩子們守在有攀木蜥蜴枝椏間不願離去;來到瑞芳水湳洞前的草地,每張臉孔表現得很「不凡」,因為他們共同觀察「大笨蝶」飄過;在關渡後山,孩子們仍然在吱吱喳喳,他們圍著阿仲手中的星天牛觀看。這樣偶然的發現和觀察,相較於剛才教師的提問式發現,更容易引起興味。
 

 最後想再提醒:「發現」是最容易引起興味的旅遊和學習方式。陪伴孩子遊走大地,邀孩子體會自然野地與人文風土情境,陪伴出遊的大人們不妨營造「發現」的情境,或者提示問題,一起討論,這些將使孩子在旅遊過程中有好奇、興味相伴,這樣子一條路接著一條路走過,所謂的見識、知識、素養將不自覺的發生,親子戶外遊憩的幸福、愉悅、豐富經驗也會在旅遊進行中產生,這是很值得努力經營的親子戶外遊憩方式呢!

 

(本篇圖文刊登於98613 國語日報家庭版)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有意見的教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