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圖、文/陳健一

   

 「士林在這裡?天母在哪裡?」  

 我帶天母的孩子尋訪士林老街,天母是台北市士林區的一部分,參觀老街前,先讓孩子了解士林和天母的關係。 


 我和孩子們坐在劍潭捷運站椅子上,畫圖、討論、解說
……
  

 有人聽懂,有人一知半解。  

 「知道大概就好。」我意識到一直講,孩子們不一定清楚,先走現場再說! 
 

 「你們一路走來看到什麼?」  

 「看到7-11。」  

 「老師,我想去7-11……  

 走在士林熱鬧街區,孩子們偶爾表現類似的「無厘頭」模樣,我隨時要把他們「拎」回來,回到「士林歷史」街區的探索軌道。 
 

 「好臭!」走在媽祖廟(慈諴宮)斜對面狹窄巷弄,垃圾、雜物堆置一起,顯得雜亂、髒臭;這裡是古早士林發展的重要人物-潘永清的故居。  

 「那場漳、泉械鬥的戰爭後,把士林漳洲人帶到這裡生活的潘永清從前就住在這裡……  

 我講一段發生在清朝時期的故事。 
 

 「這麼重要的人住的房子,為什麼會這樣臭?這樣髒?」 

 孩子們注意到大人們忽略古蹟維護的缺失…… 
 

 我們繞著慈諴宮走,觀察古早防禦空間的形勢,也注意以前興建城市的排水空間。 

 「戰爭後,把大批人帶到這裡建城市,要注意會不會淹水?假如淹水,就要設想如何把水排出去?」我說。 

 「老師,我注意到了,媽祖廟一帶較高,旁邊較低,這個地方比較不會淹水…… 

 透過現場的觀察和發現,孩子們領受到這些。他們注意到前人搬到這裡,發展成新街道的心思。
 

 我們還找到一段水溝,分辨水溝裡五顏六色的樣子,好髒!我說這條水溝將流到老街一帶,大部分水溝已經加蓋,以前的人稱這條水溝為「頂水擋」,是護城河。
 

 街道上行人較多,一路上的發現和觀察都很匆忙,孩子被我帶著走,不太進行主動的發現。 

 當時我意識到這次探索、走讀的侷限。 

 「孩子不思想,不探問,只是被動接受,這樣的學習是不充分的。」 
 

 接著,我們在西歐加油站前的麥當勞落腳,找到兩張桌子入坐;我想接續剛才現場教學不足的部分。 
 

 「我們談過士林發展的歷史,也走過現場,看到許多現象。現在,我要你們寫出士林的歷史發展過程。」  

 「老師,我們…… 

 「不會的可以問我,自己找問題問我,想到什麼都可以問。想一想,你要寫士林的歷史,要知道什麼?就問相關的問題。你們不問,我就不說,不補充內容。」 
 

 我把孩子推到自己直接面對士林風土、書寫士林歷史的「位置」。這個「位置」,使他們意識到「原來自己一路走來,聽聽看看,對士林的了解仍然不深刻」。假如要寫成一篇文章,就要再問出一些內容。
 

 「還要再了解,就要問問題。」 

 孩子問問題當時,思考、聆聽、整理、構想、好奇、想像、鋪陳……等態度都被彰顯出來。這些才是這次教學最想努力的部分。 

 

(本篇圖文刊登於9958國語日報 家庭版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有意見的教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