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/陳健一

 

  「老師,我想看完。」

  那天在陽明山陽明書屋,陪孩子看「全球暖化」影片,影片播出的是淡水、關渡可能受到海水面上升衝擊的訊息;影片還沒播完,我按「暫停」,想停止播放,當時認為已經播到重點,可以進行其他課程,孩子卻說:「老師,我想再看下去……我想看完。」孩子這樣提議,我也認真考慮他們的建議。 
 

  「老師,下星期是這學期最後一次上課,可不可到戶外上課?」學期末,有小朋友反映,她說戶外課較好玩。我說帶去戶外,有點麻煩,考慮考慮……儘管嘴裡這樣說,卻認真考慮下週進行戶外教學的可能。 
 

  做為老師,最期盼看到孩子熱情被點亮的眼神,一旦熱情被啟動,孩子內在生命最容易和知識、意義碰撞出「火花」,接下來的深度學習才有可能;只是並不是每次教學都可以看到好奇的眼神、知識的熱情,很多時候要「等待」;在一連串教學、體驗活動中「等待」。 
 

  而在等待的過程中,可能「等」出一個問題,「等」出一張塗鴉紙,也可能「等」出一句話,「等」出一個回答……這些訊息,老師或爸媽要看懂、理解、知道,給予適度的回應,合宜的談話,把正在啟動的熱情擴大。
 

  「哇!真的!電線桿都歪歪的。」孩子們遊走在屏東林邊塭豐村產業道路  

  「想想,為什麼一整排的電線桿都歪歪的?」我問。  

  「…….」孩子默然。  

  「給一個提示:地層下陷。地一直往下沉。」我說。 

  「真有這樣的地方?」有孩子問。  

  「腳下就是。」我回答。 
 

  眼前一整排歪斜的電線桿,太奇怪了,這是引起孩子好奇的好時機。 
 

  「地一直沉下去?」  

  帶著這個問題走進塭豐村,孩子「驚訝」更多了;新蓋的房子要做樓梯,從馬路到住家一樓要走樓梯。「房子為什麼要蓋成這樣?」心中的疑問才升起,又被眼前的景象「鎮懾」住……. 
 

  「房子陷下去!」房子很低,低到可以摸到屋頂,或者可以摸到二樓,還有房子的窗戶就貼在地面,孩子們看到房子陷入地下的景象意識到「地一直沉下去」的事實。 
 

  「誰來告訴我,電線桿歪歪的,新建房子都把房子蓋得很高,許多房子都陷進地下,低低矮矮……這幾個現象有什麼關係?給一個提示:地層下陷。」 
 

  丟出這句話,接下來迎接我的是「手舉高高」的場面;很多孩子舉手要發言,爭著說出他們的發現、他們的觀察心得。 
 

  孩子走讀現場,發現現象,心生好奇,也有困惑,這個時候他們想發言,願意討論,也認真聆聽…… 
 

  在此之前,還沒到訪塭豐村之前,就在期盼孩子「好奇」的表情,以及接下來可能的深度討論。果然,一進入塭豐村,孩子們如我預期,他們提問、熱情討論。我「等」到孩子的好奇心和熱情。 
 

  接下來,我要談的地層下陷、超抽地下水、大自然反撲…… 都進入孩子的耳朵裡,不必太多教學「技術」導引。

 

(本篇圖文刊登於99814日國語日報 家庭版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有意見的教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