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


圖.文/陳健一
  

 

 「老師,等一下會再到這邊玩嗎?」玩不過癮的小燁問  

 「要看有沒有時間。」 
 

 遊走菁桐、平溪,我知識性的談眼前風土的種種典故,孩子「知道」得有點「撐」,甚至疲憊這個時候給孩子們自行走走、玩樂,或許可以轉換心情,增加樂趣。所以,我習慣在教學路途中穿插讓孩子自由走動、玩遊戲的時間,總以為玩樂也是戶外教學的目的之一。 
 

 從墾丁回台北的遊覽車上,有孩子拿麥克風,主持猜謎遊戲,還邀我加入:「老師,你把墾丁有關的主題,偷偷講給兩組的第一個同學聽,他們再傳下去,看哪一組的最後一個人先傳到。」他們玩「電報遊戲」,用我上課教的知識做材料太令我感動了連玩遊戲都用教學的內容……會不會嚴肅了些? 
 

 「老師,我教你。」大磺嘴的步道上,阿菁拔出芒草的葉子,教我怎樣把芒草「射」出去。這是阿菁去年暑假在花蓮馬太鞍溼地學到的玩法。我學不來,其他小朋友起鬨,氣氛熱烈。 
 

 「好了,好了再五分鐘就要走了。」我總是扮演「掃興」角色要他們停止玩耍,「意志力」一下。他們帶點無奈,但是沒有反抗的意思,也少有不情願,順從的接受召喚。他們知道,每次出遊都會走一走學一學玩一玩這是大家出遊、學習的默契和習慣。 
 

 自由走動的時間,孩子們自己會找樂子,不勞煩身為教師的我出點子,做引導,帶遊戲…… 
 

 到臨風景區,除了大家一起玩遊戲,最受孩子們歡迎的就是「爬」在恆春石門古戰場前的山丘,孩子不太理睬我的解說,執意要爬紀念碑,好多人爬上去,擠成一團來到芝山岩百二崁對面的公園,我想分享石馬的故事,孩子卻爭著爬有石馬傳說的巨岩此外,我帶孩子在北海岸石門海邊爬風剪樹,也在八里海邊爬榕樹。 
 

 較令我印象深刻的是,來到墾丁龍磐,孩子們發現山崖珊瑚礁岩的縫隙,有孩子堅持要去看看,我擔心前往有危險,就跟在後面,其他孩子也跟過來珊瑚礁岩稜稜角角容易刮傷,我們小心翼翼走過,先是到有礁岩形成的谷地,接著抵達礁岩盡頭,孩子堅持循盡頭爬上礁岩頂部,有人爬上去了。哇,視野好寬,看到大海了!他們帶點感動,逗留許久。「下來,換後面的人孩子們都想爬,我逐一讓他們爬上去看大海。 
 

 墾丁到處都有大海,但少有吸引孩子注意的;這次卻讓孩子驚叫、嘆賞。只因為這次的「眺望」,是穿行稜稜角角的珊瑚礁岩峽谷,再爬上珊瑚礁岩山頂,過程曲折,帶點「探索」的趣味。是這樣的探索趣味,使眼前的大海被注意、被珍惜。 
 

 這次看「大海」,有點好玩呢!
 

 玩,讓孩子湊在一起,有好朋友,有新奇的發現,有不同地方的風土情感,還有陪在他們旁邊,始終包容,扮演守護角色的爸爸、媽媽 和 老師…… 

 這樣的畫面很幸福 

 

(本篇圖文刊登於99911日國語日報 家庭版)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有意見的教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