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文/陳健一 

 

這些孩子從小三、小四時就在班上走動,有些甚至小二就出現。 
 

多年來,我在課室裡陪伴他們體會窗外的東北季風,也到北投尋找「有毒的水」,有些還和我到屏東瑯嶠灣追想牡丹社事件…… 
 

幾年後有些孩子長大了,有些國小六年級,有些已升入國中。 

只是最近的上課,他們從早先專注明亮的眼神,轉為游移困惑。他們有些不如以往投入上課情境,已不太耐煩偏向小學階段課程節奏,也對於我的「裝可愛」感到不好笑。會支持他們繼續前來上課,主要是這裡有舊同學、老朋友,每週可以見一次面,打打鬧鬧,讓生活更添趣味。當然,我這個老師不至於太令他們討厭,不致於不願意每週一次看到我。 
 

這些高年級及國中孩子的困惑我懂,但是這個班就是這樣,有三、四年級,也有五、六年級,教學的節奏、義理和素材就是要牽就「大家」。 

當然這樣的「大家」,對這些已經是大哥哥、大姐姐的孩子不公平。 
 

這學期陸續有孩子不打算到班上課,我才重新審視我的教學。孩子跟我一陣子,熟悉我上課方式和節奏,習慣這樣看世界的角度。
 

「這樣的學習節奏和脈絡,是指引孩子更細緻探勘人文生命的路徑。」  

多年來,我的課已不只是寫作技巧教學,也是孩子生命覺知、人文涵養的重要窗口,這是我和家長們意識到,也相互期許的方向。或許這樣的理由,家長願意一學期又一學期的把孩子送到寫作班上課。 
 

「童年只有一次,給一段又一段良善、美好的生命經驗、友伴經驗,以及戶外、議題探索經驗,一年又一年……在孩子關鍵成長的時候。」我這樣期許自己,也這樣和家長們分享。是了,我們一年又一年,一起感覺到孩子參與課程的熱力和成長。 
 

即使這樣,並不足以支撐孩子逐漸長大,持續前來上課的理由。以前還在「可愛時」大家愉快在一起,再來呢!繼續用「可愛」的方式看世界?彼此互動?已經不夠了。從這些小六及國中的眼神讀出這樣的「困惑」。 
 

「讓這些『長大』的孩子個別一班,我用新的方式和節奏和他們講話,陪他們走另一階段的成長路徑。」我和家長們說。
 

「在此之前,這班之外,我也帶高中生和國中生班級,和小學生班級教的素材、節奏不同,談的道理深淺也不一樣,假如小六及國中班另組青少年班,可能要調整早先上課節奏和方式….. 
 

「過往寫作方法及技巧等要領,孩子大抵存在,有些已能夠適時表現,靈活運用的;有些還懵懂飄忽,不太理解;這些是孩子當下處境或瓶頸。這樣的處境和瓶頸不是一再上類似的課就可以突破,要另給經歷,另給新的學習節奏,使困惑、衝撞、提醒、觀察,探索、辨證,然後『等』,等孩子體會及理解。這中間要給什麼樣的學習形式呢?包括有:持續友伴機緣,寫作要求,更重要的是給參觀、閱讀和討論機會,藉以深化小六及國中等青少年階段的意義探索路徑。」 
 

「我心中較想形成的課程形式是:青少年讀書會。讀書、討論、參觀和寫作是這個班級必須堅持的形式,希望透過這個形式,捲動對應人類文明的關心與探討,面對周邊社會及人際往來的困惑,也參與生命現場的感知與體會,再來形塑一段深度知識經驗的演繹,發展成寫作。不管如何進行,散文書寫會是這一班級當次課室活動結束時的共同形式和儀式。」
 

三月十二日,這一班青少年在博物館前集合。我們關心的題目是「人類學在台灣的探索經驗」。
 

「我不想解說,也解說不來,我要你們進去,去觀察,去發現,然後講給我聽。」
 

我給幾個參觀規則,要他們進去其中一個陳列室,持續一個早上……下午進行寫作。 
 

接下來,我們每月會有一次寫作課,另外,四月份會到大溪、五月會到林口、六月會到美術館…… 

 

註: 
 

之一
「誰會來?」
  

阿誠出門之前問媽媽。這個階段的孩子較關心的是友伴,並不太在意陳老師的課。我大抵理解。其實,這個課的價值之一就是友伴,有幾個好朋友,經常見面,分享彼此。
 

之二  

「進去以後,別給我聊天,除非和參觀有關的事。還有,講話小聲點,別人也在參觀……」我講話語帶威脅。
 

之三  

「參觀第一輪寫一則短文,約一百字,內容是『這個展場究竟想表達什麼』?寫完給我看。」我這樣要求,他們一進到展場,都表情嚴肅,各自找探索的焦點。第一階段完成的孩子,我要他們找一個自己喜歡的圖像或物件,手繪這個物件或圖像,並用文字書寫觀察想法;再下一輪,自己設想一個主題,深度探索,用『關鍵字』寫出探索心得,向我報告……幾個探索階段的要求,使他們一進到展場就忙碌起來。難得分心。
 

之四  

阿誠和阿喆在第一個展示版上逗留許久,老師提醒可以往內走,要看到整體。阿誠說:「想先大概知道日治時期,再看國民政府時期。」他心中有參訪圖像。阿聲給我看他的畫,我說沒寫短文,他說展示上沒有說明,我說:「用你的觀察想一想。沒有展示版,你看的這個圖像,你有什麼想法?在有限資料的情況下。」 
 

之五  

沛沛站在電視上,瞻顧許久,至少二十分鐘,我估計。電視在播「搶救十三行遺址」的事。我沒有打擾他,只是站得遠遠,看著他。 
 

之六  

小淇和小淳黏在一起,她們應該是今天才相熟,我的了解。但兩人熱情的討論眼前的物件,一來一往。我想到『獨學無友,孤陋寡聞』這句話,有友伴參與的知識經驗,是愉悅的。

之七 
「寫太少了,細節不夠吧!可以……」我看著阿崇的短文皺眉的說。阿崇習慣義理表達,不太經營瑣碎細節,文章不夠充實。這樣的慣習要調整。我「打回票」,要他再想想…… 

之六 

我集合大家。  

「過來了,我要解說了。我一面講,你們要做筆記。用關鍵字就可以。」  

「喂,你沒做筆記,要做,養成做筆記習慣。用關鍵字就可以……  

大家探索兩、三輪,已養出一些好奇與理解,再來我給一段知識講述,要他們專心聽,並且做筆記。
 

之七:  

「老師,我不懂。」  

阿巽率直的說出他的困惑,我講的節奏較快,內容也較抽象,有整體性,這些都不是小學四、五年級的教法,孩子要適應。我這樣告訴自己。於是,我告訴阿巽:「沒關係,慢慢來。以前你剛來上課時也是不太懂,也說『我不懂』,後來也都知道了。這次也一樣…… 
 

之八:  

「你們都青少年了,你們會注意到我今天講話的樣子不太一樣,講得有些快,內容也較抽象,還有要求你們做筆記,速記、速寫,表達心得。這是針對你們這樣程度孩子講話的方式,或者說,我和大人講話就是這樣,我不打算把你們當小孩,你們要適應。」  

「別人可以,你們也要可以,你們已是青少年,不要只想到喜不喜歡,還要和不喜歡相處,你們該用點意志力……  

…… 
 

之十  

「有一種說法叫群聚效應,青少年孩子喜歡一起做事,這次的系列課程想發展孩子一起學習、探討和玩耍的情境,邀他們來……」我這樣和家長說明。那天孩子們都很努力,少有疏離。我想是因為來的同學都是這樣,他們一起影響彼此,一起融入探索與學習。 
 

之十一  

「我知道我們班很吵……,辛苦您了。沒您的課了,我們會想念您。您的付出,我們都有看到,您的教法讓我對作文又多了八成把握喔!謝謝你,真的喜歡你的教法……」這是台中一所高中學生的留言,很受到鼓舞。我也希望這一班也能真確領受這樣的學習及成長路徑。 



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有意見的教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