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什麼樣的公民教育? 
 
──「這件事和我們有關嗎?」校長說。
 

 文/陳健一

 

 湳仔溝是板橋唯一的一條河流。台北縣政府要在上面架上高架橋,我和幾個朋友一起努力爭取不讓湳仔溝架上高架橋,維持河流原貌,幾經轉折,我們跑去板橋一所國中向校長遊說。

 校長知道我們來意,劈頭就問:「這件事和我們有關嗎?」這時才知道校長或學校是不可能為這類的公共議題表態的。

 在此同時,伙伴中有部分是學校教師,他們被校方要求不要管這類的事。
 

 這段經驗使我意識到一位老師、校長的立場和侷限,他們身處學校人際網絡及工作關係,不可能捍拒學校或教育局或者政客的「關心」,更別談堅持為自己相信的公義與信念,勇敢實踐。 

 類似的事情也發生在台南縣總爺國小;去年台南縣政府為了縣長選舉利益要廢除總爺國小,縣政府做成決議初期,有些學校老師悲憤抗拒,但是被「排山倒海」的縣政府長官壓力「壓制」,也只能噤聲不言。這就是典型的地方教育主管當局粗暴對待學校的做法。
 

 最近幾個月,我參與台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不當規劃的抗議行動,其中有單車道被規劃到公園裡面,另外,附近單車道還劃進螢橋國中校園內,使螢橋國中校區縮減,面對這樣的課題,部分家長和學校校長、老師都有疑慮,甚至表達不同意;後來台北市教育局有長官打電話給校長,校長「了解」後,立刻妥協,家長會也不再堅持。接下來的發展是螢橋國中師生及家長毫不猶豫,全部接受台北市政府的要求。
 

 湳仔溝爭議、客家文化主題公園不當規劃、單車道跨進校園,限縮校區範圍等議題現場,都距離學校不遠,有些還和學校權益有關,相關的學校校長、教師只能乖乖聽從上級指示,靜默不言,連學校起碼的權利和立場都放棄,不表示意見。這就是當前的學校處境:不會,也不願為「公平正義」的事發聲,只對「關係名位」、「權謀利害」低頭。我這樣講不是在責怪校長或老師,是想到整個學校背後的結構網絡關係的惡質處境:這個處境使學校的人事、教材乃至教學活動,都被權勢者網羅,校長 和 老師無法積極於公義的事,更談不上「捍衛」了。

 

 我這樣講或 許會有 老師認為我言重了,真實的教育現場,這樣的矛盾不多。我卻想問:從教師的進修研習、教育局要求配合的活動、議員及立委的關切,哪一點不是一點一滴的在滲透,在影響,在進行?這些該是每位教師都有的感受吧?只是有很多教師不認為受到干擾,或者早已習慣於這樣的干擾。但是仍然想再提醒:這些乍看不影響教學及教師的活動,正在蠶食教師熱情,形塑教師冷漠於公共事務態度,也因此當下教師大都習以為常,很多事不再,也不願意理解和深究,時日久了,教師做為教師的尊嚴和專業教學能力將得不到尊重。至於切身的公共事務更產生很大的疏離,徒讓師生權力喪失,長此影響下去,教師不具備為公義及公民社會努力的力量,失去公民教學的規劃熱情,也就「製造」出一批又一批不談公義,冷漠於公共事務的下一代!
 

 接著想再重覆那位校長的提問:「這件事和我們有關嗎?」

 當然有關。學校關心社區的環境和變化,將使孩子真確理解生活所在的公共空間狀況,也意識到做為公民的權利和義務。教育中的公民教育理想和效能才可能有力量被規劃、被發展、被孩子們體會到!

 換句話說,學校關心社區附近的公共議題,願意建立所在社區的議題討論、學習平台,會是公民教育的重要關鍵;事件發生,爭議起來,大家都注意到,這個時候進行相關課程,談論相關觀念,最容易被孩子領受到,這可是公民教育的好時機呢!

 若教師教學時公民教育的延伸能力夠強,甚至可以擴大議題的視角,把議題背後相關面相和義理帶進課室裡討論,像台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的爭議可以帶進自然生態、綠地、單車道建設、水泥化、城市空間發展,乃至民主及選舉等議題,孩子的領受範圍又更寬廣、深刻呢!

 所以請學校不要忽略社區及城市正在發生的議題,試著發展成教案或學程,只有這樣,公民意識、公民教育才能夠落實;當然也請中央部會的教育部正視此一課題,當校長、教師的背景、靠山,使能夠自信、沒有罣礙的進行貼近社區及城市議題的公民教育;至於縣市政府教育局,請在這裡「退神」,不要進入校園,還給學校主體、專業、自信的教學空間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有意見的教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